澳门新葡萄新京威尼斯为什么要保护海洋环境?但是,虽然海洋面积广阔,看似“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导致人类在数百年的开发利用中,常常忽视对海洋与海洋生物的保护;与此同时,许多源自陆地的环境问题也逐渐危及至海洋中的生物:
陆地上化石燃料的持续燃烧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海洋:海水变暖、酸度增加、溶氧量降低、极地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等澳门新葡萄新京威尼斯。许多海洋生物离开自己的自然栖息地,更有一些生物因此面临灭绝风险。
人类的大型渔船已经抵达了包括南极在内的海洋最遥远的角落。与此同时,海洋中93%的鱼类种群已经遭到完全或过度的捕捞,超过1/3的鱼类捕捞处于不可持续的水平。
每年有多达800万吨的塑料流入海洋,人迹罕至的南极、北极、甚至是深达万米的马里亚纳海沟内,都已经发现了塑料的身影。塑料会使海洋生物窒息或受伤,还会被海洋生物误食,进入海洋食物链的各个环节,最终回到我们自己的餐桌上。
此外,海洋还面临着噪声、低氧、化学污染等威胁,这一切都将给海洋带来深远的影响,而“生病了”的海洋,将无法继续给人类提供保护和馈赠。
海洋到底需要怎样的保护?牛津大学、约克大学的科学家们与绿色和平历时一年、共同撰写了《30x30:全球海洋保护的蓝图》(以下简称《蓝图》),描绘了海洋保护区规划的远景。科学家们给出的答案是:到2030年,需要保护全球30%的海洋,使其避免受到人类开发活动的影响。
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工具,就是设立大规模的海洋保护区网络——而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在公海设立更多的海洋保护区。公海,也即各国管辖范围外的海洋,尽管占到了全球海洋面积的61%、覆盖着43%的地球表面积,却仅有1%的海域得到保护。
造成公海海洋保护区比例如此之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设立和管理公海海洋保护区的制度框架的缺失。这就好比要盖起一座高楼,却连最基本的钢架结构都没有搭好。在这样的状况下,公海成为一个巨大的“全球公地”澳门新葡澳京威尼斯,人类在公海的各项活动持续增多,生活在公海的生物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威胁——“公地悲剧”每天都在上演。
所幸,我们有机会迎来公海保护的里程碑。从2018年起,联合国关于“国家管辖范围以外区域海洋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 Beyond National Jurisdiction, BBNJ)养护和可持续利用问题”进入了政府间会议阶段,并预期于2020年制定出“公海生物多样性协定”。这份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文书将构建健全的框架,使得在公海上设立并管理大规模的海洋保护区成为可能。
《蓝图》利用计算机软件Maxran,推演出数百种全球海洋保护区网络的设计方案。在达到30%或50%的保护目标的同时,最大限度缩小因设立保护区带来的社会经济成本,并让保护区规划能适应更广泛的环境变化和不确定性:
首先,研究人员将全球公海划分成近2.5万个边长为100公里的正方形规划单元格,同时收集如鲨鱼、海底山、深海热液、海洋锋面等共计458组最新各类数据,用于作为推演保护区方案的保护特征;
接下来,借助软件推演出数百种全球海洋保护区网络的设计方案。为了使保护区的设计能够适应气候变化、海洋酸化等各种环境变化和不确定性,在推演的过程中,研究人员采用了三种方法:
由于难以准确预测“哪些海域在未来最有可能遭受环境变化的影响”,研究人员在规划保护区时,采用
的方法,以降低它们受到相同环境变化影响的可能性,这类似于经济学上通过投资组合分散风险的方法。
。在自然温度变化较大的地区,物种适应了环境条件的波动,因此其生态系统可能具有适应未来变化的能力;在自然温度变化较小的地区,各种变化较为缓慢,生态系统将有更多的时间去适应环境的变化。
由于海洋保护区的设立涉及到公海上的不同类型的经济活动和利益问题,《蓝图》也试图寻找“保护与利用”之间的平衡,在实现30%的保护目标的同时,极力降低社会经济成本.
比如,为了减少海洋保护区可能给渔业捕捞带来的负面影响,研究人员参考“全球渔业观察”()的公开数据,将现有捕捞活动的区域和强度等数据纳入保护区的系统规划中。《蓝图》的保护区网络设计方案显示,只需要对现有捕捞投入的20%或30%进行重新布局,建立具有代表性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网络是可行的。
此外,保护区能使鱼类种群得以重建、生态系统的健康得以改善,长期看来也是“收益大于成本”的。但《蓝图》也指出,在保护区以外的区域,仍然需要加强可持续的渔业管理。
虽然“2030年以前,让全球30%的海洋成为海洋保护区”这一目标还有待达成更广泛的共识,在其成为具有约束力的目标之前,《蓝图》通过展望这一目标的实施,展示了这一目标的可行性,为确立这一目标注入了强大的信心。
另外,从这项任务的复杂性和考虑成本效益的必要性出发,需要建立一个全球机制,由各国政府共同划定海洋保护区,并采取切实的保护措施——这正是联合国“国家管辖范围以外区域海洋生物多样性养护和可持续利用(BBNJ)”国际文书谈判正在解决的问题。
《蓝图》是科学家与环保组织为推动和实现这一目标做出的尝试,希望能让更多人看到全球海洋保护的迫切性,以及通过合作实现全球海洋保护的可行性;而要真正实现这一里程碑式的目标,我们期待国际社会为了守护我们共同的海洋,开启更多的合作。
保护好海洋,能保护海洋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更多野生动物;能为我们提供更多食物,更多的就业机会和能源...
因温室效应全球二氧化碳含量迅速升高,因二氧化碳是酸性气体,海洋吸收过高的二氧化碳澳门新葡澳京威尼斯,海洋的酸性过高,会影响海洋生物的生存,特别是珊瑚白化。所以,低碳生活刻不容缓。
海洋环境是整个地球生态里重要的一环。如果认识不到保护海洋生态的重要性是错误的,海洋生物的多样化是环环相扣的,海洋环境恶化会导致海洋生物的变化甚至灭绝。各个国家的污水从入海口排放到大海里,海洋生物会直接受到伤害。 人吃了这样的鱼类也是不利于健康的。石油开采,填海造地,超强度开发,海洋病毒,过度捕捞,等等都对海洋生态有影响。
气候变暖,二氧化碳的急剧增加。北冰洋似乎更适合人类活动了。可是海水会吸收部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这将令海水变酸,进而减缓多种海洋生物钙化的速度,破坏海洋生态系统。
从不同的学科视角能给出不同的回答。任何环境也都有值得保护的意义。保护环境不意味着不顾一切地保护环境,也不意味着只是尽我所能便万事大吉,而是应该对其怀有敬畏,在了解其重要性后,给出相应的保护措施。
海洋塑料垃圾看似已经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对此稍微有些关注的人都看到过以上的一些触目惊心的可怕照片。但生活在内陆的多对此鲜有体会,不是真正生活在海边的人或许并未能亲眼目睹这些。即使我们知道每年有大量不可降解的塑料制品进入海洋,知道他们会困杀海洋动物,也知道这样的现状对人类是一个威胁,我们大多并没有真正思考过,塑料会如何影响到“我们”。
根据科学杂志发布于2015年的预估,2010年全球约有800万吨的塑料制品流入海洋,而如果没有加强干预,这个数量在2025年将会翻倍[1]。在自然环境中,这些塑料垃圾需要几十甚至上千年的时间才能完全分解,而在此之前,塑料只会裂解为更微小的塑料颗粒,几乎永远不会被吸收或转换[2]。
据预计,2020年,全球生产的塑料制品总重量(83亿吨)已经超过了全球陆地和海洋动物的重量之和(40亿吨)[3]。流入海洋的垃圾在洋流的作用下,甚至逐渐堆积起了一个新的。
有的动物在小时候被废弃渔网,口罩等绳子类的垃圾缠住,无法挣脱。随着它们慢慢长大,塑料制品会勒住它们的身体直到伤口发炎死亡,伴随这些不幸的动物一生。
有的动物会误食色彩鲜艳的小块塑料碎片,因为塑料难以自然分解,更无法被消化,塑料制品会渐渐撑满它们的胃,让动物无法进食。
以上的塑料危害我们并不陌生,但看似依旧远离我们的生活,即使截止2018年,自然环境中总共有超过49亿吨的塑料垃圾[4],即使它们会危害到海洋动物的生命,有人依旧能理直气壮的说出“与我何干”。虽然对此难以苟同,但不得不承认这些数据过于宏观,难以让人产生危机意识。如果想要体会塑料对我们的危害,我们需要发挥一下想象,想象塑料被分解成极其微小,微小到微米甚至纳米级别后,是如何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的。
可见的塑料垃圾的危害显而易见,但更可怕的也许是那些不可见的微塑料垃圾,无论谈及它们对人类的危害程度还是它们所能引起的公众危机意识,都值得我们花更多的精力去讨论。
微塑料通常指粒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碎片,最小的微塑料碎片可以达到纳米级别。日积月累进入海洋的塑料垃圾,在经过撞击,阳光等影响后裂解成微塑料。除去无法统计的,由已存在海洋中的塑料垃圾分解而成的微塑料,根据美国海洋与大气局和欧洲化学品管理局的统计,微塑料进入海洋的主要来源是衣物,化妆品,和工业。洗衣服的过程中,塑料纤维会随着污水排入水体[7],每件衣物每次可以释放多达1900个微塑料纤维[8],它们占据了淡水中60%的微塑料来源[9]。许多化妆品产品,包括洗面奶,肥皂等,都会添加由聚乙烯组成的塑料微粒。据2016年的一份研究显示,在考虑进污水处理的环节后,中国每年依旧有209.7兆个来源于化妆品和个人洗护用品的微塑料粒子流入水环境[10]。
许多观点认为纳米级别的微塑料对的影响很小,因为他们认为之前那些触目惊心的照片都源于动物误食大块塑料,而这种情况显然几乎不可能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于是不得不再邀请大家暂且抛下感官的认知,思考一下不可见的垃圾会带来哪些微观的危害。
随着微塑料进入海洋环境,它们有多种途径再次回到我们的生活。最主要的途径之一是通过生物累积和生物富集:生物食用或体表吸收生活环境中的某些化学物质,这些物质没办法被代谢,便累积于生物体内,经由食物链中各阶层消费者的食性关系而累积,越高级消费者的体内其累积浓度越高的现象。
当我们在搁浅的海豹,海鸥,鱼类身体中发现塑料碎片时,我们无法用肉眼看到的是那些已经深入它们肌肉甚至血液中的微塑料[11]。这些塑料难以被代谢,它们会随着宿主一起被捕食者食入,而食物链越高层级的捕食者,会被摄入更多的,随着食物链而堆积的微塑料。作为食物链顶端的人类,最终需要承担这些塑料堆积的后果。即使有人不吃海洋动物,但随着海洋中的微塑料被带上土地,进入陆地生物的身体中,最终食入微塑料的依旧是我们[12]。且不谈人类摄入蛋白质的主要方式之一——鱼,人们日常摄入的各类食物中都已经广泛监测出了微塑料。华东师范大学的团队在每磅食盐中检测出了多达250个微塑料粒子[13]。美国一个公益组织Orb Media联合明尼苏达大学在研究了全球各地的自来水后发现,有83%的样本都检测出了微塑料[14]。中国农科院也在蜂蜜中发现了微塑料[15]。一篇2019年美国的研究报告指出,平均每个美国人,一年内总共会食入和吸入74,000-121,000的微塑料颗粒[16]。微塑料粒子也在2020年12月首次被发现于胎儿体内[17]。
当微塑料进入时,它们会携带大量的有毒物质、致癌物质,包括重金属,多氯联二苯,等等[18]。因为微塑料体积微小、数量庞大,它们巨大的表面积特别利于吸收并携带各类物质[19]。又因为塑料特殊的化学结构,它们能像海绵一样,大量吸附很多种污染物,包括农药[20],直到自然情况下百万倍的浓度[21]。这些有毒物质在达到一定剂量时,会破坏内分泌系统、甲状腺激素,影响的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22]。目前已经有研究表明微塑料携带的有毒物质能大量减少一些动物的生育能力,甚至能在切断微塑料污染源后,持续影响三代的生育能力[23]。当然,谈毒性就不能抛开计量问题,关于微塑料所携带的有毒物质需要达到多少剂量,持续多长时间才能影响到健康目前还因为缺乏研究,是一个未知数。但欧洲学术联盟提出的政策科学指导(SAPEA)认为,如果微塑料依旧以现在的速率被释放到环境中,那么它们的危害会在一个世纪内在全球彻底显现[24]。而我们显然不应当对这个缺少研究的问题抱有盲目的信心,因为塑料问题不是并非一日之寒,更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解决的,所以如果因我们当下的乐观而错失开始行动的先机,这个试错成本并不是我们能承担得起的。
如果我们看得见微塑料,也许这个问题能更早引起公众的重视,也能积累更多的相关研究,所以这个看不见的微塑料正是一个更可怕的未知数。
从下面两个海洋塑料污染的实例介绍,你会发现海洋环境正在遭到严重的污染,保护海洋环境刻不容缓。
根据美国非政府组织海洋保护协会的数据,2021年,全球沿海地区的志愿者收集并妥善处理了250多万公斤的垃圾。如下图所示,违规废物中占比最大的是用于食品包装的包装纸和烟头。
根据海洋保护协会最新年度报告的数据,2021年有超过31.8万名志愿者收集了约130万件废弃食品包装,以及110多万个烟头和近85万个塑料瓶。共回收垃圾9760227件。
一个被丢弃的烟蒂可能看起来没有什么影响,但当它的规模变得更大时,它就会成为一个更严重的问题。报告援引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当烟头降解时,它们会将有毒物质浸出到环境中,变成成千上万的醋酸纤维素微塑料,这会毒害当地的野生动物。
由于调查的性质,海洋保护协会汇总的数据无法提供全球所有海岸污染的全貌,而且由于每个地点的清洁区域和参与志愿者的差异很大,也难以进行跨国比较。然而,它所强调的是全球范围内废物处置不当的普遍性质,并向需要针对的特定领域发出信号。
全球每年生产数百万吨塑料。虽然有一半的塑料垃圾被回收、焚烧或丢弃到垃圾填埋场,但仍有很大一部分最终会进入海洋。
事实上,许多海洋塑料垃圾聚集在一起,在加利福尼亚和夏威夷之间的太平洋上形成了一个三倍于法国大小的塑料垃圾漩涡。
这些塑料是从哪里来的? 下面图表应用专家研究论文的数据,显示了在其周围水域排放塑料污染物最多的10个国家。
在深蓝色水域中发现的大多数塑料垃圾来自公园、海滩或街道排水沟中的垃圾。这些塑料垃圾被风和雨水带进下水道、小溪和河流。
但事实并非如此。根据这项研究,地理区域较小、海岸线较长、降雨量大、废物管理系统较差的国家更有可能将塑料冲入大海。
例如,中国产生的塑料垃圾是马来西亚的10倍。然而,据估计,马来西亚9%的塑料垃圾流入海洋,而中国的这一比例为0.6%。
菲律宾是一个由7000多个岛屿组成的群岛,拥有36,289公里的海岸线条排放塑料的河流,据估计,菲律宾排放了海洋中35%的塑料。
据报道,除菲律宾外,海洋中累积的塑料中有75%以上来自印度、马来西亚、中国、印度尼西亚、缅甸、越南、孟加拉国和泰国等亚洲国家的垃圾管理不善。
通往无塑料海洋之路如何走? 减少塑料垃圾的第一个也是最明显的方法是减少塑料的使用。生产越少,浪费就越少。
许多高收入国家产生大量塑料垃圾,但它们要么更擅长处理塑料垃圾,要么将塑料垃圾出口到其他国家。与此同时,许多既需要塑料,又接受大量塑料出口的中低收入国家尚未建立处理塑料所需的基础设施。
13988888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