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E:企业应避免供应链污染转移增强气候韧性10月19日,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在2023绿色供应链暨气候行动论坛上发布了第十期绿色供应链CITI指数年度报告, 以及第六期供应链气候行动CATI指数年度报告。
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邹骥在论坛上表示,在研究供应链问题时要考虑大的技术和背景,国内的供应链问题是产业结构更新和调整的问题,在考察供应链问题时要考虑到其背后的基本动因。
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国际合作处处长、研究员毛涛在论坛上表示,在对今年世界财富500强工业和通信业领域企业做了梳理后,发现现在至少有50家以上的外国企业提出了零碳供应链管理目标,这对中国企业压力很大。他表示,未来低碳领域的竞争是产业竞争的重点,涉及到产品生产、流通,包括矿产的一些开采等领域。
绿色供应链CITI指数是针对在华供应链环境和碳管理表现的量化评价体系,评价对象主要是直接面向消费者,且在中国具有一定供应链规模的企业;企业气候行动CATI指数则是对企业在气候治理方面的行动开展动态评价,适用于评价供应链类型企业和上游能源原材料类型企业在气候治理方面的表现。
此次公布的两个指数评价覆盖22个行业的742家中外企业,Levi Strauss & Co.、阿迪达斯、Inditex领跑绿色供应链CITI指数,阿迪达斯、彪马和思科分列供应链气候行动CATI指数前三名。
CITI指数报告表示,在过去十年间,绿色供应链的理念逐步主流化,从最初只有37%的参评企业承诺绿色采购,到本期评价中73%的参评企业公开披露供应链环境与气候风险管控要求半岛网页版登录入口。
通过对接受绿色选择审核的供应商企业公开披露的多年污染物排放量进行分析,IPE发现部分主要污染物减排幅度快于同期全国工业减排的平均水平半岛综合体育,从侧面反映出中外企业的绿色供应链行动,为空气质量和水质十年间的显著改善提供了积极助力。
2023年的CATI指数评价显示,在全球严峻气候形势的驱动下,中外企业正在提速气候行动。参评的742家企业中,87%的企业作出气候承诺。约70%的企业测算范围1&2(自身运营)的碳排放,44.2%的企业披露了范围3(价值链)的排放数据,较2021年增长超过一倍。50家企业测算并披露产品碳足迹,从产品的原料开采、生产、分销、储存、使用到废弃和回收,厘清生命周期各阶段的温室气体排放。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战略规划部主任柴麒敏在论坛上提出,目前全球低零碳的产业和金融已经成为未来发展非常重要的新赛道,这个过程当中全球都在推动绿色低碳方面的转型,相关的低零碳、负碳技术也成为全球产业发展非常重要的增长点和领域。
柴麒敏表示,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也启动了相关的工作,正在建立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因子数据库,建立健全重点行业、重点产品碳排放的核算方法,为供应链未来碳排放管理提供基础设施。
但总体而言,IPE指出,在目标设定、减排行动和绩效评估方面,很多公开作出环境和气候承诺的企业,尚未将其落实到环境和气候足迹最大的供应链环节。
与此同时,绿色供应链CITI指数报告指出,供应链大规模迁移和扩展,给全球多地带来经济发展和收入增长,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污染转移。
十年间,虽然TOP50的平均分持续升高,但在参评企业范围扩展的条件下,其整体平均分与同时期TOP50平均分的差距扩大了一倍之多,显示大量采购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仍很薄弱。
IPE在评价报告中指出,当前的绿色供应链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应对全球面临的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环境污染的三重危机,全球绿色供应链建设亟待加强。
在未来十年,CITI指数报告预期中国仍将在全球供应链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将向东南亚、南亚转移,而新能源相关的原材料开采,正在向非洲和南美延展,对当地环境监管和基础设施带来严峻挑战。
对此,IPE在报告中建议压实全球企业责任,将大型品牌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减排承诺真正落实到供应链核心地区,同时帮助新兴供应链地区提升环境管理能力,通过构建区域乃至全球的企业环境责任平台,提高供应链气候韧性,创造公平竞争环境,避免新一轮污染转移和生态破坏,打造环境和气候友好、生态可持续的全球供应链。
13988888888